羽翼漸豐-"自由鬥士"家族衍繹
F-5A
在N-156F被確定為軍援機種之後,又對前兩架原型機進行了一連串測試。結果表明,飛機的機翼結構需要加强,翼下掛載點要進行調整(增加一對掛載點),加强機身中線掛載點,同時還要增强起落架結構,以保證飛機載荷增大的需要。機身和翼下掛載點達到5個,載彈量達到2,812㎏。
這些改變設計被應用到N-156F的第三架原型機(59-4989)上,此機正式改稱YF-5A,實際上是F-5A的第一架生產型原型機。同時,安裝了改良的J85-GE-13發動機,最大推力1,383㎏,增壓推力1,851㎏。1963年7月31日,試飛員漢克‧齊歐梯進行了首次試飛。此後,1、2號原型機也先後按照生產型的標準進行了改良。
博物館館中的YF-5A (59-4987)
1963年底,首批兩架生產型F-5A(63-8367/-8368)出廠加入試飛。次年4月,亞歷桑那州威廉姆斯空軍基地的第4441訓練中隊開始接收第一批F-5。這裡是受援國派往美國換裝F-5的飛行員訓練基地。
F-5A的最初構型只具備最基本的作戰能力。1964年中,國防部長指示修改特殊裝備需求,允許為F-5加裝兩門20毫米固定航砲,並增加機首設備艙,以便加裝燃油或航空偵察相機。隨後,機首加裝了2門M39航砲--但這一改裝導致研製進度延宕4個月。為了趕進度,不得不在1964年2月至10月間同時進行2類和3類測試。
F-5A在機鼻安裝了2門M39航砲。圖中是希臘空軍的F-5A
第一份外國訂單來自挪威。1964年2月28日,挪威提交了一份訂購64架F-5及4架損耗備份的訂單。和基本的F-5 相比,挪威的型號加裝了風擋加熱裝置、着陸攔阻鉤以及起飛助推裝置。
挪威空軍的F-5A
塗有東南亞迷彩的美國空軍F-5A
F-5A的操控特性相當不錯,它很難進入尾旋,即使在失速時也很少掉翼尖。雙發動機間距很小,因此減小了單發熄火時的偏航力矩。
1972年6月,F-5A停產,總產量636架。
F-5A三面圖
F-5B
F-5B是F-5A的雙座教練型。飛機採用串列雙座佈局,前後座均採用火箭彈射座椅,中間有風擋分隔,以在彈射時保護後座教練免受迎面氣流衝擊。前後座艙蓋各自獨立鉸接在隔框上,手動向後開啟,彈射時自動抛棄。為了改善教練前向視界,教練座椅比前座高出0.25米。
飛機外形和T-38相當相似,機身長度相同。在外觀上,二者的主要區别是:F-5B保留了F-5A的前緣襟翼和翼根邊條,垂尾根部有減速傘,後機身兩側具有百葉窗式輔助進氣口,以上均為T-38所無。此外,F-5B前起落架為輪叉式結構(雙臂),T-38則為半輪叉結構(單臂)。
F-5B具有和F-5A幾乎相同的全部作戰能力,載彈量和外掛武器種類和F-5A相同。但由於增加了教練座艙,機首的兩挺固定航砲被取消。飛機起飛重量達8,936㎏,遠超過T-38的5,307㎏。
1964年2月24日,第一架F-5B原型機(S/N 63-8438)首次試飛。2月28日,飛機在小角度俯衝中首次突破音障。4月30日,F-5B進行了首次超音速平飛。
第8架F-5B(S/N 63-8445)被諾斯洛普用作展示用機,此機於1964年底訪問歐洲和中東12國,進行商業促銷表演,以尋求可能的買主。
1970年中,最後一架F-5B交付南韓空軍。總產量200架。
南韓空軍的F-5B
F-5C/D
1965年美國空軍以「小老虎」(Sukoshi Tiger)計畫評估F-5A的作戰能力,用以吸引外銷訂單。美國空軍在自己的F-5A/B上進行了一些改裝,以便飛機可以在東南亞執行任務,主要措施包括:在機首加裝空中加油管,機腹部添加41㎏防彈裝甲板,機翼下加裝可拋棄式掛架。機上的航電與飛行控制系統也加以改良,原先固定式光學瞄準系統換裝為前置量計算瞄準儀,取消方向舵角度限制,機身塗裝也改用適合熱帶戰場的三色迷彩。
改編後的型號為F-5C,4503戰術中隊的12架飛機與飛行員,於1965年10月抵達位於越南邊和(Bien Hoa)基地。爾後4個月累積2500小時飛行任務,型態包括密接支援、對地阻絕與偵察等。稍後另有6架加入作戰行列。1966年3月4503戰術中隊改制為第10戰鬥機特戰中隊,隸屬於同一基地的第3戰術戰鬥機聯隊,他們在超過3500次飛行任務中僅損失兩架。留存於第10戰鬥機特戰中隊的所有飛機,於中隊解編後全數轉交給越南政府軍(VNAF)使用,當邊和基地被共軍佔領後,許多擄獲的飛機被拿來對付柬埔寨共產黨。
美國空軍將12架F-5A投入越南戰場進行測試,這批安裝了空中加油裝置的F-5型號改為F-5C
轉載網址:空軍之翼
(註:因字體、用語差異內容稍做變更)